您的位置:  首页 > 法学院 > 正文

​罗翔:猥亵与强奸

2021-05-13 17:57 次阅读
猥亵犯罪包括强制猥亵、侮辱罪和猥亵儿童罪。

强制猥亵、侮辱罪以暴力、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他人或者侮辱妇女的,可以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。如果聚众或者在公共场所当众犯前款罪的,或者有其他恶劣情节的,则可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。
这个罪名以前是强制猥亵、侮辱妇女罪,被害人只能是妇女,但是2015年《刑法修正案(九)》认为男性也可以成为强制猥亵的被害人,所以罪名随之调整。
猥亵儿童的,依照强制猥亵、侮辱罪从重处罚。
性别中立主义立法
比较域外立法,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不少国家都采取性别中立主义立法。
在传统的强奸罪中,被害人仅限于女性。在女权主义者看来,这种做法是对传统的男尊女卑观点的肯定。传统的观点认为在性行为中男性积极进取,女性消极被动,因此实施性侵犯的只可能是男性而非女性。女权主义者认为应当抛弃这种偏见,女性在性行为中并不必然处于消极的态度,因此她们倡导性别中立主义的立法,以期达到符号意义上的男女平等。
这种性别中立主义的立法主要表现如下。
1.罪名的修改。由于强奸(rape)这个罪名本身就预设了女性的被害地位,因此许多地方都试图用其他中性的词语进行替代。如美国有些州将强奸罪修改为性侵犯罪(sexual assault)、性攻击罪(sexual battery)或犯罪性性行为罪(criminal sexual conduct)。
2.承认女性对男性,甚至同性之间的性侵犯,法律不再认为性侵犯的被害人只能由女性构成。如德国1998年新刑法典将“强迫妇女”修改为“强迫他人”;意大利新刑法中关于性暴力的规定也以中性的“他人”取代以往的规定。
3.扩大对性交的理解。传统的性交仅指男女生殖器的结合,这反映的是一种生殖目的的性交观,它起源于对贞操观念的强调,女性失贞的标志就是生殖器相结合。无疑,这种性交观同样强调男性在性交中的支配性作用。许多地方开始扩大对性交的理解。如美国《模范刑法典》规定,性交包括肛交和口交。又如法国1994年新刑法典规定,“任何性进入行为”均为强奸罪,包括肛交、口交以及异物进入等性侵害行为。
猥亵与侮辱
《刑法修正案(九)》把强制猥亵、侮辱妇女罪修改为强制猥亵、侮辱罪也是性别中立主义立法的一种体现。当然,性别中立主义立法更多具有符号意义,性侵犯罪的被害人主要是女性,调查显示,即使在采取性别中立主义立法的美国,90%—99.4%的强奸被害人都是女性。[9]
猥亵是指以刺激、满足性欲为目的,使用性交以外的方法对他人实施的性侵犯行为。但是强制猥亵、侮辱罪还必须采取强制手段,这种强制手段包括暴力、胁迫或者其他足以压制一般人反抗的方式。如果只有猥亵没有侮辱,比如在地铁上的咸猪手之类性骚扰行为,由于没有采取强制手段,只能进行行政处罚,但不构成犯罪。
侮辱的被害人只能是女性,它是直接损害女性性自治权的具有猥亵性质的行为,如强迫女性观看他人的猥亵行为,或者强迫妇女自己实施猥亵行为的情形。
猥亵儿童
强制猥亵、侮辱罪的犯罪对象是14周岁以上,必须采取强制手段违背对方意愿的情况下实施的,如果猥亵的是不满14周岁的儿童,无论对方是男童还是与女童,无论对方形式上是否同意,也无论采取强制手段还是平和手段,都应以猥亵儿童罪定罪。比如借助网络通信手段,诱使女童暴露身体隐私部位或做出淫秽动作,就可以猥亵儿童罪论处。
猥亵儿童案件常见报端,比如江西省婺源县法院审理的江某猥亵案,年近七旬的教师江某被控猥亵十几名未满14周岁的女学生。根据检察机关的指控,江某在教室讲台上和办公室,多次对该校十余名幼女进行猥亵,经妇科检查,其中6人身体多个部位有不同程度的损伤。
因此,在司法实践中,如何区分猥亵儿童罪与强奸罪,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。由于儿童特殊的生理结构,刑法理论普遍认为,只要行为人和女童有过性器官的接触就可以成立强奸,且是强奸既遂。1984年,最高人民法院、最高人民检察院、公安部《关于当前办理强奸案中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答》明确指出:只要双方生殖器接触,即应视为奸淫既遂。虽然这份解答在2013年被废止,但对于强奸幼女应当采取性器接触说的理论不应有丝毫松动。
在涉及性侵儿童的案件中,只要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行为人与儿童有过性器官的接触,那就应该以强奸罪论处。如果有强奸罪的五种加重情节,就可适用最高达死刑的加重情节。
想一想
儿童性侵案件中,认定强奸罪的难点是什么?
[9]布兰德·斯特林斯,《私人暴力的公共危害:强奸、性别歧视和公民身份》,《哈佛民权-公民自由法评论》第28期。Brande Stellings, Note, The Public Harm of Private Violence: Rape, Sex Discrimination, and Citizenship, 28 Harv. C.R.-C.L. L. Rev.P185, 186 n.3 (1993)。


原文载《刑法学讲义》,罗翔主编,云南人民出版社,2020年7月第一版, P248-250。
整理:江苏省苏州市公安局法制支队(直属分局)“不念,不往”“诗心竹梦”。



友情链接